从美股市场“返港”,并非不能带来可观的融资助力。

2018年,百济神州港股IPO募集了高达61.66亿元,是2年在美上市募资额的近6倍;

2021年,B站赴港上市募集195.59亿元,是4年前在美募资的6倍多。

港股市场还在进一步转暖。

2025年一季度,香港市场共录得15只新股上市,融资总额达182亿港元,同比增长近3倍,在全球市场中位居第四,仅次于纳斯达克、纽交所和东京证券交易所。

就估值对比而言,美股和港股之间差异并不明显。

截至4月14日收盘,这31家中概股在美、港的PE(TTM)中位值分别为10.56倍、10.45倍。例如同期阿里巴巴两地的PE(TTM)分别为16.27倍、15.92倍。

这和两地上市的股份转换机制有关。

由于美股投资者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持有的中概股ADR按约定比例转换为港股普通股,这让两地之间难以产生套利空间,进而估值相近。

对于拟IPO企业来说,如何规划境外上市路线,同样是摆在当下的选择题。

仍有不少境内企业没有放弃美股上市的努力。

4月17日,中国新茶饮公司霸王茶姬将登陆纳斯达克,代码为“CHA”,募资金额介于28亿元-30亿元。

今年以来,已有不少于30家中概股登陆美股市场。

但面对眼下的地缘状态,不排除会有更多资本运作路线涌现。

一方面,先在港股上市,再根据业务发展择机美股融资,也成为相对保守的备选方案。

今年初登陆美股市场的创新药企亚盛医药(6855.HK)此前就已在港股上市,并成为了首家“先港股、后美股”的生物医药企业。

另一方面,还可根据不同市场进行针对性业务的分拆上市。

例如,企业可以将中国境内的业务和海外业务进行拆分成不同的公司主体。

其中,境内业务主体公司在港股上市,海外业务公司可在美股或在“美+港”两地上市,从而应对潜在风险。

已有公司采取类似操作。

2022年,火锅连锁商海底捞(6862.HK)分拆了特海国际(9658.HK)在港独立上市。

特海国际主要负责海底捞在中国大陆、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外的门店运营等,并于2024年登陆纳斯达克,实现“港+美”两地上市。

这一操作仍取决于公司自身的海外业务的体量,在规模有限的情况下,如此运作的实际意义并不显著。

整体来看,地缘政策波动与市场不确定性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,中资企业或许仍需要进行谨慎权衡。

(实习生赵倩对本文亦有贡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