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,薛岳就成功运用了这一策略,极大地限制了日军的进攻。最初,日本人认为国军就如同过去那样,轻易就会溃败,便放心大胆地推进。然而,日军很快发现,国军撤退的路线异常稳定,完全没有像以往那样的崩溃。撤退的过程中,国军不断设置障碍,原本的公路变得坑坑洼洼,农田变成了荒地,日军的坦克和运输车队无法继续前进,补给线被严重打乱,士兵的食物供给成了难题。尽管如此,日军还是不放弃进攻,继续向国军防线深处推进。
然而,正当日军准备突破国军防线时,薛岳所部署的大量部队已经从四面八方出击,形成了包围圈。此时,日军才意识到自己已掉入了国军的陷阱,开始拼命突围。在这场战斗中,日军最终没能突破长沙外围,尽管他们曾摸到长沙城的边缘,却始终未能进入城内,反而被包围并付出了三万余人的代价。第一次长沙会战以日军的惨败告终。
原本想通过此次战役找回士气的日军,反而因失败而士气更低,进攻中国的步伐暂时放缓。然而,日军的野心并没有因此削弱,特别是在华北和华东的战区取得胜利后,国军向西南地区撤退,日军的目标再次对准了长沙。
长沙作为西南的咽喉,控制长沙便意味着可以切断国军后勤,进攻西南地区。因此,日军开始策划第二次长沙会战。在这时,德国已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,并要求日军分兵前往支援。然而,日军主力已被牢牢吸引在中国战场,无法分兵支援苏联。日本高层决定集中力量,必须拿下长沙。
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,日军派出了66万兵力,意图彻底攻占这座城市。而国军为了保卫长沙,投入了120万兵力,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。战争爆发的第一天,日军便通过空中支援和机械化部队攻占了长沙外围的大云山阵地。尽管如此,国军并没有束手就擒,反而展开了迅猛反击。9月9日,国军成功发动突袭,击退了日军的进攻,并成功夺回大云山阵地。日军指挥官阿南惟几不甘心失败,再次发动了对大云山的进攻,这次攻势极为猛烈,国军伤亡惨重,终于在9月24日下令暂时撤退。
日军以为国军已撤出长沙,然而国军的实际部署远非如此,薛岳巧妙地诱敌深入。国军的大军并没有撤离湖南,而是从四面八方向日军占领的宜昌发起进攻。宜昌的失守让日军的补给线被切断,士气严重受挫。由于无法继续向长沙进军,日军不得不宣布放弃长沙并全力支援宜昌。长沙得以暂时保全,日军的快速决战战略也彻底宣告失败。长沙会战,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,更直接影响了苏联与德军的决战,改变了二战的走向。
1942年12月,日军再次发动进攻,企图借冬季之机攻占长沙。此时,长沙外围道路已被雨水冲刷成烂泥,日军的坦克和炮火无法前进,进攻几乎陷入停滞。国军趁机频频发动夜袭,甚至击毙了几名日军中高级军官,这让日军高层暴跳如雷,命令全力进攻长沙。
国军深知,一旦长沙失守,后方将会门户洞开,因此誓死捍卫这座城市。薛岳吸取了前两次会战的经验教训,严密保密情报工作,并成功截获了日军粮草不足的情报。为了打乱日军的后勤保障,薛岳指挥敢死队夜袭日军的补给线。此举让日军的后勤补给完全瘫痪,前线部队被迫从攻势中抽调兵力来恢复补给线,从而使得国军得以实施反包围。日军被夹击得无法抵抗,最终不得不突围。
此役后,日军再也没有能力对长沙发起大规模进攻。直到1944年,日军为打通粤汉交通线,再度对长沙发动进攻。然而这次进攻未能阻止长沙的陷落。日军调集了20万兵力,迅速攻占岳麓山,强行推进。然而,长沙依旧未能守住,最终被日军占领。
尽管最终长沙失守,这座城市在四次激战中拖延了日军的进攻计划,令日本在中国本土陷入长时间的战斗泥潭,无法支援太平洋战场和苏联战场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长沙会战改变了整个世界局势,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,推动了二战的早日结束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